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在去年4月22号的“前哨大会”上说过,中国制造是一流的,如果加上三个定语,“大规模的,复杂产品的,开放的”,那么中国制造不仅是第一,而且是独一无二的。
那么,中国的制造能力真的有这么强吗?面对外界对中国制造能力的质疑,这里有一份比较权威的报告可以给你答案。
1月10日,世界经济论坛与麦肯锡公司共同撰写发布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制造业技术创新之光》的报告。该研究团队从全球1000多家制造业工厂中挑选出在部署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中表现最为出色的16家(即“灯塔工厂”),其中有5家位于中国。
分别是天津的丹佛斯商用压缩机、深圳的富士康、无锡的博世汽车、青岛的海尔和成都的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
以下是该报告总结的节选部分。
识别“灯塔工厂”
“灯塔工厂”指的是成功将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从试点阶段推向大规模整合阶段的工厂,他们借此实现了重大的财务和运营效益。
合格的“灯塔工厂”需要满足以下 4 项标准:实现重大影响、成功整合多项技术、拥有可扩展的技术平台、在关键的推动因素中表现优异(例如管理变革、能力构建以及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社区展开协作)。
麦肯锡对1000多家来自全球各行各业的领先制造商进行了全面筛选,并邀请了150 多家最前沿的公司推举先进工厂。之后,麦肯锡进行实地探访和记录,并将资料传输给一个由私有组织、高等院校和科技先锋代表组成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专家委员会,由他们进行全面检视,从中确立 16 个为“灯塔工厂”。
“灯塔工厂”就像灯塔,通过他们,我们可以了解哪些生产方法能够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通过他们,我们发现,运用前瞻性思维部署新科技,可把制造业的效率推升到新的层次,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清洁的世界。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日益增大的国际背景之下,中国的制造业成了维持乃至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产业。中国制造商在采用工业4.0技术的各个阶段都有提升生产力的巨大潜力。
领跑者实现巨大飞跃
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范式转移的主要动力为三大科技趋势:
互联化—— 在离散的网络节点之间建立链接,提高可见性
自动化 —— 整合响应机制、自动化和远程活动
智能化 —— 自动完成事件识别和决策制定
大规模部署技术可对组织产生重大影响。仔细观察 3 大趋势中的任一趋势所产生的影响便可窥探一二。
例如,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分析,在最初 5 至 7 年内采用和吸纳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司,将大幅领先跟进者和落后者。该分析还发现,就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而言,“领跑者”预计可累计实现 122% 的现金流增长,而“跟进者”只能实现10%的现金流增长。这说明,尽早采用新技术很重要,犹豫不决可能会令企业错失巨大利益。
选择尽早实施而非一味等待技术和转型成本下降的企业能够获取最大收益。领跑者所获得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企业因此获得的收益将远高于早期部署所产生的转型成本和资本开支。
“灯塔工厂”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先行者的一种肯定,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以价值为导向的应用推介”。
为此,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Karel Eloot建议,为突破种种试点困境,那些处于早期阶段,尤其是中小企业可以采用“灯塔工厂”的最佳实践,以便迎头赶上,成功走上规模化之路。
对传统商业模式的补充和颠覆
“灯塔工厂”展现出五种独特的价值创造方式 ,他们通过这些差异化因素改变了科技的实施方式、人与科技的互动方式,以及科技对商业决策的影响方式:
大数据决策
决策的基础是大数据,不是假设;大数据的解读由模式识别算法进行,而不是人类。
科技民主化
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操作员开始开发自己的应用和解决方案来实现自动化和便利化,由此可见,生产车间里的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
敏捷工作模式
“灯塔工厂”采用敏捷工作模式实施新用例,以便在短时间内验证概念,并根据所学知识和经验改进方案,迅速从试点阶段进入扩展阶段。这一过程只需数周,而非数年。
尽可能降低增加用例产生的增量成本 —— 用最低的附加成本部署用例,以便工厂可同时在多个领域推进。
新商业模式
“灯塔工厂”借助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开发了新的商业模式,对传统商业模式和价值链形成了补充和颠覆。
行动号召:世界各地的制造企业应如何应对?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为了确保制造业生态系统的转型过程能够尽可能顺畅,同时避免加剧不平等程度和催生“赢家通吃”的局面,公共和私有组织领导者需要负责任地采取行动。我们认为可采取以下行动促进目标达成:
增强操作员的能力,而非取而代之
工厂应该通过部署技术让人类操作员集中精力参与最有增值效应的活动,以便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类的决策能力和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通过投资来提升能力,并实现终身学习
私有和公共组织必须让自己的员工做好准备,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转变,包括调整教育系统,通过投资加强培训,实现终身学习等,从而建立一个机动灵活的劳动力群体,更好地受益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
跨地区广泛推广新技术,海纳中小企业
要发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全部潜力,就必须改变整个价值链和生产生态系统,并涵盖所有地理区域和众多中小企业——后者为经合组织成员国贡献了 50%-60% 的附加价值。因此,企业应该把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推广到他们的整个生产网络中,包括发展中经济体和各种规模的供应商。
所以, 中国的制造业要想上到一个新台阶,就不能把目光局限在制造技术本身的发展上,而要将目光放到全球,学习这些“灯塔工厂”的运作模式。引入大数据决策和物联网架构,因为制造本身不是目标,它只是手段。中国完整的制造产业链,已具备支持全球创新的能力。
在未来,中国的制造业必须要和全球的创新进行深度的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科技产品的量产,从而更好地支撑全球创新。